哭墻又稱西墻,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筑成。猶太教把該墻看作是第 一圣地,教徒至該墻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復。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墻前低聲禱 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墻”。 對于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舊城中最神圣的地方莫過于3 千多年以前,由所羅門所建造供奉“十誡”法柜的圣殿,圣殿曾先后被巴比倫和羅馬人摧毀,現(xiàn)在唯一僅存的只有外墻殘垣。其中西面一側(cè)的墻最底層基石是希律王 時期所造,山面巖塊則是拜占庭和回教所加蓋的。西墻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歐洲之墻,公元初時,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墻就是 歐亞分界線了。 長久以來,流放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會回到這面象征猶太信仰和苦難的墻前低聲祈禱,為緬懷昔日民族光榮和歷史滄桑而悲慟,長而久之便被稱作哭墻。 哭墻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墻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tǒng)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許多徘 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墻面、或背誦經(jīng)文、或?qū)懼矶\字句的紙條塞入墻壁石縫間。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和朝圣者的撫觸,哭墻石頭也泛泛發(fā)光,如泣如訴一般